1.云门三句 - 组诗

2.文偃禅师的禅教

3.堵截的成语堵截的成语是什么

4.遏截的词语遏截的词语是什么

5.矮半截的词语矮半截的词语是什么

6.徐昌图的《临江仙》译文是什么?

云门三句 - 组诗

截断众流-截断众流函盖乾坤

前言: 用现代诗来表达禅门偈语是我的新尝试。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之一,属于青原法系,开宗祖师为云门文偃。“云门禅”以机锋险绝,简洁明快,不容拟意为特色,也正因如此法脉只传承了两百多年。其最有代表性的是云门三句,即:“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云门善于以“一字关”来接引学众,是表达不可道之道的一种手法,用意在于启发对方去自行领悟。

云门三句之一(涵盖乾坤)

谁说你是荷叶上的露珠

我看见的分明是

山河北斗、地狱天堂

你颔首微笑

闪烁的灵光

穿越时空

点亮我眼中的黑洞

告诉我世界的真相

窗外

一只小虫在轻唱……

我的笔

和着虫声摇荡

月色

悄悄地

爬过纱窗

撒落在镜子里的池塘……

我再也分不清池塘和月光

干脆把水月两忘

没有了远近的迷茫

只有那

小虫的清唱…………

云门三句之二(截断众流)

“露”!

你还想去哪里忏悔!

你笔下的黑豆

早已蛀虫

闪电

滑过天际

嘲笑着

影子的丑陋和孤寂

火光刺穿尘土……

你还想要忘记什么?!

那镜子上

还泛着混沌的光

却映出一行字迹

清晰明了——

“你本是你,我还是我”……

云门三句之三(随波逐流)

雨停了

月色晴朗

银光闪烁在草地上

空气如此清凉

我以为脚下踏着月光

却惊觉

自己已融化在

这银色海洋

再也分不清草地,天空,云层,月亮……

只有这无边的银色

和小虫的低唱…………

文偃禅师的禅教

文偃在禅教上颇具特色,“云门家风”在五代时期的丛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前所说,我们在评论“云门三句”时,“函盖乾坤”一句,是针对云门禅法之本体而言的,那么,“截断众流”与“随波逐浪”两句,则是针对云门禅教的作略而言的。德山缘密对“截断众流”一句作颂曰:“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更拟论玄妙,冰消瓦解摧。”[62]意思是说:不论参禅者带来多少难题,都要将之视为尘埃;如果学人还要进一步论玄妙(在葛藤里纠缠),就必须立即将之摧断。因为,学人参禅时如果陷入了义理的纠葛之中,那将会忘却自家的生死大事,最终一无所得。可见,“截断众流”,也就是指禅师应当将学人的情识纠葛立即斩断,从而使他们返本穷源而见道。对于“随波逐浪”一句,缘密作颂曰:“辩口利舌间,高低总不亏;还如应病药,诊候在临时。”[63]意思是说:对于禅师来说,利舌辩才是需要的,只有具备了辩才,才有利于接机;但关键还在于禅师能够在刹那间分清宾主、把握住学人的根机,从而应病与药。

通观文偃的语录,诸多是截流与药句,他往往在以一语截断学人的情识之后,又立即观机施教,帮助学人清除心头的疑团。在文偃的语录中,似这类的截流语几乎比比皆是,聊举数例如次。

问:“从上来事,请师提纲。”师曰:“朝看东南,暮看西北。”曰:“便恁么会时如何?”师曰:“东屋里点灯,西屋里暗坐。”[64]

问:“万缘俱尽时如何?”师曰:“与我拈却佛殿来,与汝商量。”曰:“佛殿岂关他事?”师唱曰:“遮谩语汉!”[65]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门前有读书人。”[66]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久晴欠雨。”又曰:“粥饭气。”[67]

在文偃以上的接机语中,均是答非所问,但这些回答学人提问的话虽然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它却可以蓦地一下堵住学人的拟思与情识,使他们当下回到对自性的体证上来,这便是云门截流语的妙用所在。诚然,截流与应病与药二者,应当是相辅相成的,而且针对不同根机的学人,禅师的截流方式方法也会因之而异,这一点在文偃的禅教中是体现得非常清楚的。我们由此也认识清楚了这样一点:云门的“函盖乾坤”是其禅法之本体,也是学人修学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而“截断众流”与“随波逐浪”,则是引导学人达到“函盖乾坤”这一目标的方法与途径,二者之间就是这样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弄清了“云门三句”的涵义之后,对于文偃的禅教与“云门家风”也就有了一个比较整体的认识。

针对各种不同根机的学人,文偃的截流方式与与药施设也各不相同。所谓“诊候在临时”,也就是说一遇见学人就要能立即当机作出判断,从而采取恰当的接机措施。综观文偃的语录,可以见出他在这方面的成就是非常卓著的,今谨选择数例如次,并逐一加以例评析,以体现文偃的这一接机特色。

还我话头来

“还我话头来”是文偃在接机时常常使用的语句,《景德录》卷十九载一学人问文偃:“一口吞尽时如何?”文偃道:“我在汝肚里。”学人问:“和尚为什么在学人肚里?”文偃道:“还我话头来!”[68]在这里,文偃的接机是先纵后擒,他首先送给学人一个话头,待到学人援话头参究而起疑情时,文偃便蓦地将学人已经吞进肚子里了的话头抽了出来。这样做对于(让学人吃进去了再吐了出来)使学人摒弃诸缘,从而契证“函盖乾坤”的云门禅法的本体,是非常有益的。关于文偃这类的接机例子,还有许多,再举几例如次。

问:“如何是三昧?”师云:“到老僧一问,还我一句来!”[69]

问:“如何是内外光?”师云:“向什么处问?”学云:“如何明达?”师云:“忽然有人问尔,作么生道?”进云:“明达后何如?”师云:“明即且置,还我达来!”[70]

文偃以这种方式接机,大可以蓦然斩断学人的拟思,将其执持的话头连根拔起,从而使之彻悟。

以喝、打接机

文偃的禅机非常迅疾,他一直保持了南禅顿教的优良传统。在文偃看来,“掣电之机,徒劳伫思”[71],“汝若不是个手脚,纔闻人举便承当得,早落第二机也”[72]。为了更好地施展其迅疾的机锋,文偃有时不惜采用喝与打的手段来行教。其实,这种作略早在他之前的德山、雪峰两代禅师那里,就已经运用得十分娴熟了。自玄沙与云门分灯以后,玄沙的禅教趋向平和,而文偃仍然在发扬乃师的这一禅教传统。在禅师接机时,若果遇上学人在情识的葛藤里苦苦挣扎,且非但不能得到解脱,反而愈缠愈紧时,此时禅师的猛然一喝,将学人顿时喝醒,则能使之立即解黏去缚。这种接机作略,自然得首推临济,但文偃对于这种禅教作略也善于采用。例如;

问:“远远投师,师意如何?”师云:“七九六十三。”进云:“学人近离衡州。”师喝云:“是尔草鞋根断!”僧云:“珍重!”师喝云:“静处萨婆诃!”[73]

问:“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如何是一乘法?”师云:“何不别问?”进云:“谢师指示。”师便喝。[74]

在以上二例中,文偃均以喝来行教,从而使学人蓦然省悟,立即解脱葛藤的羁缚。然而,对于有些束缚得更加严重的学人,文偃则不惜采用“打”的方式来行教。诚然,采用“打”的方式来接机,早在其祖师德山宣鉴时则有之,“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75],“德山棒”早已驰名丛林了。在文偃的禅教中,继承并发扬了德山的这一禅教传统,文偃寻常接机时所说的“好与三十棒”与“放尔三十棒”,便是承嗣德山禅教而来的。我们且来看看文偃的这些禅教例子吧:

问:“如何是默时说?”师云:“清机历掌。”进云:“如何是默时说?”师云:“嗄!”进云:“不默不说时如何?”师将棒趁。[76]

问:“如何是最初一句?”师云“九九八十一。”僧便礼拜。师云:“近前来!”僧便近前,师便打。[77]

问:“目前荡尽时如何?”师云:“热发作么?”其僧礼拜而退。师云:“且来!且来!”僧近前,师便棒云:“这掠虚汉言我!”[78]

问:“古人道:‘知有极则事’,如何是极则事?”师云:“争奈在老僧手里何?”进云:“某甲问极则事。”师便棒云:“吽!吽!”[79]

以上四例均是以打来接机的,其中有的是打掉学人所披的枷锁,有的是打掉学人的执着,有的是打在学人对事相纠缠之时,有的打在学人的情识渗漏之处。像这样以打行教,不仅表现了云门禅机的迅疾,同时也体现了南禅顿教长期在丛林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

一字关

云门的“一字关禅”应当是很能体现其家风的一种作略,也是文偃在禅教中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当学人向禅师提问时,禅师只用一个字截流,而这简捷响亮的一字,却可以使学人的心疑顿然冰释。在《人天眼目》卷二中,载有云门的“一字关”,兹录如次。

僧问师:“如何是云门剑?”师云:“祖。”“如何是玄中的?”师云:“。”“如何是吹毛剑?”师云:“骼。”又云:“觜。”“如何是正法眼?”师云:“普。”“三身中那身说法?”师云:“要。”“如何是啐啄之机?”师云:“响。”“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甚处忏悔?”师云:“露。”“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师。”“灵树一默处,如何上碑?”师云:“师。”“久雨不晴时如何?”师云:“札。”“凿壁偷光时如何?”师云:“恰。”“承古有言:‘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未审二祖是了未了?”师云:“确。”[80]

像这样用一个字来接机,学人对于禅师的垂接肯定会猝不及思的,这样做便可以使学人的心思情识立即杜绝,当下回光返照,清除自家心中疑团,彻见自己的本性。自然,这种施教的作略,也充分体现了云门禅法的高古风格。

“家家观世音”

“家家观世音”是文偃接机时多次使用过的语句,这是文偃针对那些气质比较平实温和的学人所常常采用的一种接机方法。在《广录》卷上里,载有一位学人问文偃:“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文偃道:“家家观世音。”[81]这个“家家观世音”,既体现了当时的民众对观世音菩萨信仰的普遍程度,同时也体现了牛头未见四祖时,其自性并无增减的这一至理。在《广录》的卷中,载文偃一日云:“京华还有栋梁也无?”然后自己代云:“家家观世音。”在这里的“家家观世音”,则体现了“栋梁”(至道)是无所不在的禅理。因此,我们可以将文偃禅师的“家家观世音”式的言教,视作他平和接机的一种作略。这也充分体现了云门禅法应病与药、相体裁缝的特点:他不但善于采用喝、打等凌厉的作风来接引学人,而且又能巧妙地采用春风解冻式的平和接机方式。我们再举一个这类的例子如下,以见出文偃的禅教作风在凌厉之余,尚不乏平缓柔和的特点。

问:“施主设斋,将何报答?”师云:“量才补职。”进云:“不会。”师云:“不会即吃饭。”[82]

在这里,文偃不但没有喝、打等激烈的举措,而且还能循循善诱,以极其平常的事例(吃饭)来开示禅法之至理。足见,文偃在禅教上不愧为一代宗师,他既能根据学人的根机,随物赋形,又能恰当地采用截流与与药的措施。

“干屎橛”

“干屎橛”这个话头,早在临济义玄时就使用过[83],但它又成了文偃运用自如的接机语,也是文偃针对学人所提出的无法用语言回答的问题所采用的一种权宜作答的手段。在《广录》卷上里,载有学人问文偃:“如何是释迦身?”文偃道:“干屎橛。”[84]在这里,学人所问的事确实无法用言语表述,因此文偃不得而已采用一句毫无疑义的“干屎橛”来作止啼黄叶。诚然,文偃的这种接机语颇受后世的讥评,因为佛祖在信徒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而文偃在这里居然将佛祖与“干屎橛”扯到一块去了,多少有些对教主的不尊敬。但克实而言,文偃这里的“干屎橛”毕竟只是一个毫无疑义的话头,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公案吧。

师问新到:“什么处来?”僧云:“郴州。”师云:“夏在甚处?”僧云:“荆南分金。”师云:“分得多少?”僧展两手。师云:“这个是瓦砾。”僧云:“和尚莫别有么?”师云:“干屎橛,一任咬。”[85]

在这里,文偃所说的“干屎橛”仅仅只是一个毫无疑义的话头,他完全是为了杜绝学人向禅师求解脱(即“和尚莫别有”)而作的权宜施教,我们切不可错会古人。后来,文偃的门人洞山守初在回答学人“如何是佛”时,回答道:“麻三斤”[86]。像守初这样的接机,与文偃的应病与药的举措非常相似,但他的这个提法,似乎要比文偃的说法不易引起人们的非议一些。

“好事不如无”

“好事不如无”是文偃多次使用过的禅机语,今略择几例如下。

上堂云:“乾坤侧,日月星辰一时黑,作么生道?”代云:“好事不如无。”[87]

或云:“古人道:人人尽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作么生是光明?”代云:“库司三门。”又云:“好事不如无。”[88]

师问僧:“还有灯笼么?”僧云:“不可更见也。”师云:“猢狲系露柱。”代云:“深领和尚佛法深心。”代前语云:“好事不如无。”[89]

以上三例都是文偃的垂代之语,一个“好事不如无”,便将学人的分别情识打得粉碎,从而使他们用平常心去证悟大道。在文偃的语录中,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一些。例如:文偃一次开堂示众曰:“十五日以前不问尔,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其后又自己代云:“日日是好日。”这里的“日日是好日”,便是要求学人以无分别的心量去看待一年之中的三百六十五天,从而见出天天如此、一如平等之禅理来。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云门禅法“函盖乾坤”的博大内涵来。

诚然,在文偃的禅教之中,还有“张公吃酒李公醉”[90]式的反常合道之语,也有“一棒子打杀了与狗子吃”[91]式的截流语,不可悉举。但我们至少可以见出,在“云门三句”之间,彼此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的,而文偃的禅教则更能随机应接学人,恰当地截流与药,具足了一代宗师的过人之处。因而,“云门三句”既是对云门宗纲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云门家风”的集中体现。

堵截的成语堵截的成语是什么

堵截的成语有:整整截截,截断众流,观者如堵。

堵截的成语有:整整截截,截趾适屦,闾阎安堵。2:注音是、ㄉㄨˇㄐ一ㄝ_。3:拼音是、dǔjié。4:结构是、堵(左右结构)截(半包围结构)。

堵截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堵截dǔjié。(1)迎面阻截、拦截。

关于堵截的近义词

切断截击

关于堵截的反义词

放行

关于堵截的词语

凉了半截环堵萧然截断众流截趾适屦传神阿堵按堵如故安堵如故截发锉_阿堵物简截了当

关于堵截的造句

1、对手奋勇堵截,但他火力十足。

2、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在这里我们再负隅顽抗也没用了。

3、在刑警队的围追堵截下,罪犯惊惶失措,落入包围圈。

4、上个月在纽约城内,一名骑着这种车的十几岁少年就在遭到交警堵截时,被甩下车,命丧九泉。

5、建军节军事演习:对你的烦恼实行军事管制,对你的忧愁实行精确打击,对你的苦难实行狂轰滥炸,对你的郁闷实行围追堵截,让你的快乐成功突围!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堵截的详细信息

遏截的词语遏截的词语是什么

遏截的词语有:封胡遏末,截断众流,截趾适屦。

遏截的词语有:截断众流,八音遏密,截趾适屦。2:拼音是、èjié。3:注音是、ㄜ_ㄐ一ㄝ_。4:结构是、遏(半包围结构)截(半包围结构)。

遏截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邀截;拦截。

二、引证解释

⒈邀截;拦截。引宋周密《齐东野语·赵伯美》:“_伯美_且谓前奏稽迟,是必贼蒙使其兄司农丞革,坐局行_,遏截御笔之所致。”元郝经《班师议》:“伺隙而进,如遏截於江黄津渡。”

三、网络解释

遏截èjiéㄜ_ㄐㄧㄝ_遏截邀截;拦截。宋周密《齐东野语·赵伯美》:“_伯美_且谓前奏稽迟,是必贼蒙使其兄司农丞革,坐局行赇,遏截御笔之所致。”元郝经《班师议》:“伺隙而进,如遏截於江黄津渡。”

关于遏截的成语

遏云绕梁截断众流截趾适屦绕梁遏云简截了当扑击遏夺遏恶扬善整整截截八音遏密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遏截的详细信息

矮半截的词语矮半截的词语是什么

矮半截的词语有:凉了半截,截发锉_,截断众流。

矮半截的词语有:截断众流,矮人看戏,矮子看戏。2:结构是、矮(左右结构)半(独体结构)截(半包围结构)。3:拼音是、ǎibànjié。

矮半截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相比之下低很多,多比喻在身份、地位、水平等方面差得远:他很自卑,觉得自己比别人~。

关于矮半截的成语

截断众流半截入土矮人看戏矮矮胖胖矮子观场观场矮人半截鸟木矮人看场整整截截矮子看戏

关于矮半截的造句

1、周望解释,联席会议类似“碰头会”,从权力和权威上比领导小组要矮半截甚至一截。

2、现在我总觉得比别人矮半截,说话也没底气。

3、阮仪三说,在对待历史文化方面,我们做得比较差;每次去欧洲考察历史文化遗存,他都感觉比人家矮半截。

4、有趣的是,虽然颁奖人是老搭档,但他最终吻的却是台上另一个人,比他矮半截的著名男星丹尼·德维托。

5、东乡和许多在英语面前矮半截的日本人一样,一方面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对付着,一方面用日语赞扬她是“美人”。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矮半截的详细信息

徐昌图的《临江仙》译文是什么?

1)临江仙作者是宋代徐昌图。

2)临江仙原文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3)临江仙译文

在离亭那儿,我与友人痛饮送别酒之后,挥手乘船西去。我漂浮不定的人生啊,恰如那随风飘荡的蓬草,充满了太多的遗憾与无奈。此时,我回首而望,只见岸边如烟似雾的杨柳层层叠叠,遮挡了友人熟悉的身影。我放眼远望,远处云淡天阔,孤雁远征,残阳如血,一片凄寒。

今夜我的画船将在何处停泊?纵然到了夜间,月色朦胧,潮平水落,泊舟淮水边,但酒消人醒之后,万籁俱寂之时,我怎能抵挡住那齐涌心头浓如黑夜的无边愁绪!那时唯有明灭的残灯相伴身旁,孤枕难眠,耳边传来五更时晚风卷起的暗浪,轻轻拍打着画船。

4)临江仙鉴赏

这首词所写的不过是前人作品中重复过千百次的熟悉别绪,并不新鲜;但就表现说,却实在很新颖。那熟悉别绪通过新颖的表现构成一系列情景交融、心物交感的意象。而抒情主人公的行踪、神态、乃至心理活动,也随之浮现于读者眼前。 全词以“饮散离亭西去”发端,真可谓“截断众流”!“离亭”,是供人饯别的亭子。作者不写离亭饯别,也不写彼此惜别,却从“饮散”、“西去”写起,把这一切都抛在词外,省却多少笔墨!然而“截断众流”之后写出的那句词,却包含着饯别的场所和过程,因而被“截断”的“众流”仍然不可阻挡地涌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灵,也涌入读者的想象,行者与送行者走向“离亭”,到达“离亭”,开始饮宴,劝君更饮,依依不忍分手。这一切,都是离亭“饮散”之前连续发生的事,只要提到“离亭”,提到“饮散”,就不能不想。从“饮散”着笔的这个起句,的确起得好!正因为起得好,植根于这个起句的以下各句,才那样富于魅力。“浮生长恨飘篷”,是直接由“饮散离亭西去”激发的深沉慨叹。“生”即人生,乃抒情主人公自指。“生”而“浮”,已见得飘流无定;又“恨”其象断“蓬”那样随风“飘”荡,身不由己:则离亭饮散之后,虽说“西去”,实则前途茫茫!而于“恨”前又加一“长”字,自然使读者想到:对于这位抒情主人公来说“饮散离亭”并非破题儿第一次,而是经常重演的;第重演一次,就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这首词,大约写于徐昌图入宋之前,它所反映的个人身世,饱和着五代乱离的时代投影。接着写“西去”。“回头烟柳重重”一句,将身去而意留的情景作了生动的、多层次的体现。上船西行,却频频回头东望:始而“回头”,见送行者已隔一“重”“烟柳”,继续“回头”,则“烟柳”由一“重”而再“重”、三“重”、四“重”、五“重”,乃至无数“重”,送行者的身影,也就逐渐模糊,终于望而不见了。从行者方面说,情景如此;于送者而言,又何尝不然。“烟柳”乃常见之词,一旦用作“回头”的宾语,又用“渐重重”修饰,便场景迭现,意象纷呈,人物栩栩欲活,其惜别之情与飘蓬之恨,亦随之跃然纸上,动人心魄。头等者既为重重烟柳所遮,“回头”已属徒然,这才沿着“西去”的方向朝前看。朝前看,可以看见的东西当然并不少,但由于特定心态的支配,摄入眼底的,只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淡云”、“寒日”、“暮天”,这都是情中景,倍感凄凉。而那“远”去的“孤雁”,则分明是抒情主人公的象征。雁儿啊,天已寒,日已暮,你孤孤零零地飞啊飞,飞向何处呢?

下半片以一问开头:“今夜画船何处”?问谁呢?当然不是问船夫,而只是问自己。以下各句所写,乃是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情景,作为对问语的回答。船在淮水上行进,现在还未起风,“潮”该是“平”的;天空中“淡云”飘动,月光是“朦胧”的;离亭话别之际,为了麻醉自己,只管喝酒,但酒意终归要消失,一旦“酒醒”,正当夜深“人静”,又有什么办法解愁;一个人躺在船里,“孤枕”、“残灯”,思前想后,哪能入睡?熬到五更天,也许会有点儿睡意,恍惚间梦见亲人;然而五更天往往有风,有风就起浪,即使是“轻浪”吧,也会把人从梦中惊醒;醒来之后,风声、浪声,更增愁烦,将何以解怀?这是多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这首词从“饮散”写起,截去饯行的场景,让读者去想象;一问之后展现的画面转换和心理变化,又完全出于想象。其艺术构思,极富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