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什么意思?

2.何为攻心为上,伐城为下呢?

3.“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4.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什么意思?

5.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什么意思

6.攻心为上什么意思?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什么意思?

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攻心为上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意思是:征服其内心使其心服口服是上策,攻击城池是下策。

此句出自《襄阳耆旧记》,原文节选如下:

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语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与强贼,彼知国势内虚,其叛亦速。

若尽殄遗类,以除後患,旣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译文: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讨伐南中少数民族部落,参军马谡 对诸葛亮说:南中诸族恃险不服,屡征屡反,最好的办法是以“心战为上”,只有征服其心才能确 保长治久安。

诸葛亮采纳了这一策略,七擒七纵部落首领孟获,终于使其部众心悦诚服,直到诸葛 亮去世时再没有作过乱。诸葛亮采纳了这一策略,七擒七纵部落首领孟获,终于使其部众心悦诚服,直到诸葛 亮去世时再没有作过乱。

扩展资料:

《襄阳耆旧记》五卷(习凿齿撰),是研究襄阳古代中国人文的重要历史文献。《襄阳耆旧记》又作《襄阳记》,《唐志》作《耆旧传》,《宋志》作《记》;

《郡斋读书后志》曰“记五卷。前载襄阳人物,中载山川城邑,后载牧守。观其记录丛杂,非传体也,名当从《隋志》。”愚案《续汉·郡国志注》,蔡阳有松子亭,下有神陂,引《襄阳耆旧传》;《文选·南都赋注》同引之,则称《耆旧记》。

刘昭生处梁代,其所见在《隋志》前,则知称《传》之名其来已久。《三国志注》多省文,称《襄阳记》(《水经注》、《后汉书注》亦同省文),其载董恢教费袆对孙权语,臣松之案:《汉晋春秋》所载,不云董恢所教,辞亦小异,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

何为攻心为上,伐城为下呢?

战国时有说齐王日:“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故,圣人之饯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

据演义叙述,诸葛亮率军南征之初,马谡奉后主之命,携酒帛前来劳军。公务完毕之后,诸葛亮把他留在帐中,请他对这次“征南”“赐教”。马谡回答道:“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是矣。”马谡的一席话,正好说到诸葛亮的心坎里。诸葛亮感慨说:“幼常 (马谡字)足知吾肺腑也!”在以后的实践中,诸葛亮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谋略,对孟获七擒七纵,创造了攻心为上的千古绝作,终于使孟获感激涕零,发誓 “子子孙孙”永不再反,为诸葛亮挥师北上,奠定了巩固的后方。

在这里,尽管马谡的“攻心为上”是针对开发西南的特殊作战背景提出的,但与刘备、诸葛亮的一贯政治见解和策略相一致。刘备非常注意收买人心。他在许多场合,把自己装扮成“爱民惜物”的“忠厚长者”,一位仁德圣明的君主。他刚刚就位新野牧,就造福于民,赢得新野百姓一片讴歌。他一到西川,便“广施恩惠,以收民心”。他文不及孔明,武不及关、张,而能被曹操称作和自己并驾齐躯的“天下英雄”,被周瑜、鲁肃看成是不好对付的“枭雄”,在你争我夺的乱世中平步崛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马谡的议论,刘备的所为,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治国、治军、制胜思想的精华。古人云:“得人心者王”,《孙子兵法》中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注意民心的向背,赢得民心,治国则可长治久安,治军则可令兵效命,制胜则可实现“兵不顿可利可全”、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目标。“上兵伐谋”,这里的“谋”是多方面的,其中谋得人心,则是伐谋中的精髓。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三国志》?

意思是:硬碰硬地攻城,血流成河,是下下之策。而先攻得民心,不伤一兵一卒,和平地得到城池才是上上之策!

完整的是:“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意思是:说用兵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战为目标才是上策,以武力取胜却是下策。

扩展资料: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什么意思?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句话出自于《孙子兵法》

解释为:硬碰硬地攻城,血流成河,是下下之策.而先攻得民心,不伤一兵一卒,和平地得到城池才是上上之策。

攻城为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是这样说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心为上”没有出现在孙子兵法中,这是三国时马谡给诸葛亮南伐时提出的建议:“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他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果然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什么意思

从 思想 上瓦解 敌人 的斗志为上策。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繁体写法: 攻心为上

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指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it is better to ga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成语谜语: 最好的心理战

歇后语: 诸葛亮征孟获

攻心为上什么意思?

词目

攻心为上

发音

gōng xīn wèi shàng

释义

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引用

《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后汉演义》第九十二回 尊西蜀难倒东吴使 平南蛮表兴北伐师 ...后患,亦非仁人所忍为;且须连年积月,或可奏功。谡闻用兵伐人,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丞相此次南征,最好使他... 《南北史演义》第三十七回 杀山阳据城传檄 立宝融废主进兵 ...进兵建康。  衍遣王天虎赍书时,曾语张弘策道:“兵法以 攻心为上 ,天虎往荆州,人皆有书,独于南康部下,只有两函,与行事... 《康熙大帝》三十九 唯英主襟怀包天下 真名士智慧贯古今 ...不能示弱。”  “臣明白主子的意思,是以 攻心为上 。”  “对,就是这样,你就在这里... 《南史演义》第十九卷 萧雍州运筹决胜 齐宝 ...候语,不涉时事,而云天虎口具。张宏策问故。衍曰:“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近遣天虎往荆州,人皆有书,今只有一函与颖胃,而云天虎... 《残水浒》第八十三回 杉树坡大贼遭小贼  ...倘若任意剿除,亦甚可惜。眉孟子谓“地利不如人和”,马谡谓 攻心为上 ,种经略可与言矣今番用兵,这层还望诸位将军注意!”夹... 《梁书》卷一·本纪第一·武帝上 ...祖复令天虎赍书与颖胄兄弟。去后,高祖谓张弘策曰“夫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攻城次之,心战为上,兵战次之,今日是也。近遣天虎往州... 《快士传》第十四卷 俊红颜阵上动芳心 侠 ...么?”董闻道:“非也。昔诸葛武侯南征孟获,参谋马谡进言曰:‘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今华光国僻处遐方,得其土不足以为守,杀其... 《南史》卷六·梁本纪上第六 ...,帝复令天武赍书与颖胄兄弟。去后,帝谓张弘策曰:"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攻城次之;心战为上,兵战次之,今日是也。近遣天武往州... 《续济公传》第二百十九回 衔玉杯燕子飞来  ...追赃的追赃、问罪的问罪,却也容易得很。须知圣贤治人的道理全以 攻心为上 ,所以他见事之时,他反转不见脸,让他任其所欲的,把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