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铢程镒-以铢程镒是什么意思
1.与以镒称铢相匹配的军事含义是
2.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以镒称铢的军事意思是以寡胜多吗?
4.请帮忙解释一下孙子兵法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以镒称铢是什么动物
6.《孙子兵法》军形篇原文及翻译
与以镒称铢相匹配的军事含义是
与以镒称铢相匹配的军事含义是以众击寡。
以镒称铢基础释义:
用镒同铢相比,表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
出处:《孙子·形》:“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王皙注:“言铢、镒者,以明轻重之至也。”
近义词:以铢称镒:用铢同镒相比,表示力量极不相称,处于绝对劣势。
以铢程镒:用铢同镒作比较,表示很不相称。
以镒称铢的例句:
1、孙子认为“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2、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期的吴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即前515至前512年。该书共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等,共约五千九百字。
该书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春秋时期的战争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和最有影响的兵书。书中对于战争的各个方面,均有系统而精辟的论述。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镒”与“铢”是中国古代的两个重量单位,一镒等于24两,一两等于24铢,一镒就相当于576倍的铢。
原文: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释文]用兵之法: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对双方都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产生土地面积大小的问题;双方土地面积大小的不同,就产生物产多少的问题;双方物产多少的不同,就产生能动员和供给兵卒众寡的问题;双方人力众寡的不同,就产生军事力量轻重的对比;双方力量强弱的不同,就产生了胜败。胜利的军队,在力量对比上,就像用巨石碰鸡蛋那样绝对优势,自然轻而易举,必胜无疑;失败的军队,在力量对比上,就像用鸡蛋碰巨石那样,处于绝对劣势自然无能为力,必败无疑。胜利者指挥军队作战,就像在八百丈高处的水库决堤那样,这是一种力量的表现!
以镒称铢的军事意思是以寡胜多吗?
恰恰相反,这句话是讲倚强凌弱。
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孙子》里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打败敌人的一方(胜兵)就像用镒同铢相比,力量处于绝对优势;反之失利的一方就像是以卵击石,力量处于劣势。在古代镒和铢都是计量单位。一镒等于24两,一两等于24铢,一镒就相当于576倍的铢。
请帮忙解释一下孙子兵法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
,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对双方都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产生土地面积大小的问题;双方土地面积大小的不同,就产生物产多少的问题;双方物产多少的不同,就产生能动员和供给兵卒众寡的问题;双方人力众寡的不同,就产生军事力量轻重的对比;双方力量强弱的不同,就产生了胜败。胜利的军队,在力量对比上,就像用巨石碰鸡蛋那样绝对优势,自然轻而易举,必胜无疑;失败的军队,在力量对比上,就像用鸡蛋碰巨石那样,处于绝对劣势自然无能为力,必败无疑。
以镒称铢是什么动物
以镒称铢的动物是牛,以镒称铢解释用镒同铢相比,表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出处《孙子·形》:“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镒”与“铢”是中国古代的两个重量单位,一镒等于24两,一两等于24铢,一镒就相当于576倍的铢。王皙注:“言铢、镒者,以明轻重之至也。”所以,十二生肖中牛的体重最重,力量处于绝对优势。
《孙子兵法》军形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军形篇 原文
作者:孙武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攻胜敌人。做到不可战胜,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出现空隙,就乘机击破它。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不一定使敌人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必须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战胜敌人,就要进攻。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人,是因为时机成熟。所以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军队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敌措手不及。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过人的智慧,也没有勇武显赫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兵法上有五项原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度产生于土地的广狭,土地幅员广阔与否决定物资的多少,军赋的多寡决定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优劣。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攻击弱小的敌人;而败军之师如同以铢对镒,是以弱小的军事实力对抗强大的敌方。高明的指挥员领兵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中的“形”。
注释
先为不可胜:为,造成。先为不可胜,指首先造成一种不被敌军战胜的形势。
待敌之可胜:指等待敌人有可能被我军战胜的机会。
在己:在于自己,引申为决定于自己。
在敌:在于敌人,引申为决定于敌人。
不能使敌之可胜:使,强使。不能使敌之可胜,这里指不可能强使敌军提供被被我军战胜的机会。
不可为:为,强求。不可为,不可以强求。
守则不足:兵力不足时应着重防守。
攻则有余:指兵力充足有余时才发起进攻。
藏于九地之下:九地,极深的地下。“九”是虚数,古人常把“九”表示数的极点。藏于九地之下,指把军队隐藏在很深很深的地下,使敌人莫测虚实。
动于九天之上:动,发动,这里可引申为进攻。动于九天之上,军队进攻如同从天而降,既出其不意又势不可挡。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见,预见。见胜,预见到胜利。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为一般人所能预测到的胜利。
善之善:好而又好,最好的。
举秋毫不为多力:秋毫,指能举一件毫毛那样极轻极细的事物。举秋毫不为多力,指举一件像毫毛那样极轻极细的事物不能算是力量大。
明日:眼睛很亮。聪耳:耳朵听觉很灵。
战胜不忒:忒,可以译为“差”或“差错”。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打胜战的军队。先胜,这里指事先取得必胜的形势。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打胜战的军队总是事先取得必胜的形势而后才向敌国宣战。
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打败战的军队是因为先打战而后谋求胜利。
修道而保法:修明治道,严明法度。
为胜败之政:政,主宰。这里指成为支配用兵胜败的主宰。
度:度量,这里指土地幅员的大小。
以镒称铢:这里比喻胜兵对败兵的力量相差悬殊,胜兵的实力占有绝对优势。
决积水于千仞之溪:仞,我国古代高度单位,一仞为七尺。溪,山洞。
形也:这里的形是指由军事实力而造成的形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